南师:《少林寺与少林拳棒阐宗》前介辞

有文治者必有武功,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之名言,亦为显示上古之世,文武合一之名训。然所谓武者,即止戈为武之义,以威杀而止残杀,以奋战而达非战,实为护生仁术之功德也。

但武学约有分为广狭两畴,广义之武,即为军国大防兵法战阵之学,必以戒慎恐惧,好谋而成,非徒似暴虎凭河之所为也。狭义之武,即手足搏击,乃至以器械搏斗,所谓执兵戈以御社稷者是也。

至于任侠尚气,睚眦必报,流血五步,在所不惜者,已非尚武之大义,徒为匹夫之勇耳,犹所不豫焉。然皆立基于强身健体,养志率气之道,则无论为兵经之武学,抑为个人之武术,其道一也。

远溯吾先民之尚武精神以迄汉、唐以后,由徒手胝(音:支)足之搏击而至于把捉兵器之武术,由技而进乎道者,昔皆与文艺并重而称之曰武艺。习武而造诣于艺术之境,则其道也,已超越于搏击残杀为本事者,深且远矣。

然武艺之境,谁能创此?曰:非为一人一家之所创始,实集先民累世之学力与实习之所得者,因时因地因人而授受,固非一端也。唯自唐宋以后,辄由博而返约,局于因袭成见,称外家而独尊少林,内家而推崇武当,殊为浅且陋矣。且言少林者,必宗主达摩,言武当者,则祖崇张三丰,尤不值识者之嗤也。

推究技击武艺之造诣,刚柔相生,内外互用,高低相倾,上下相应,左右兼顾,轻重并济,内炼精神气,外炼筋骨皮,无论少林、武当,乃至百家技艺,皆须臻于圆通,不可偏废。所谓武当源出于少林,少林创始于达摩,此皆因人而崇拜,囿于盛唐以后,禅宗之有五家宗派之分立,道家之有南北玄门之歧途,分河饮水,相习成风,门庭建立,执守师承,谬误生矣。

然则,达摩固传有《易筋》、《洗髓》二经,抑为非是耶?曰:传出有因,事非稽古。盖因华佗五禽戏而至小乘禅观之有安般呼吸以治禅病法门,乃有易筋、洗髓之说兴起。后世之《易筋经》,世传多种,各有专长。《洗髓》一经,并非亡佚,实自《禅秘要法》中白骨观变相之说也。

至于少林拳棒,实为汇集各家善于技击,而遁入空门者之所长,代有增益,实非定于一人一技之发明也。例如明清以来世所习之大洪拳、太祖棍等,亦相传自宋祖赵匡胤所习于少林寺者。如依此附会,则周侗传岳武穆之形意拳、长蛇枪法等,源出河南,亦何尝不可谓胎变于少林,不须复归于内家拳之列矣。要之,后世之习武者而大半不文,故于我国五千年来技击武艺细密深沉之史学,沓然而不可考矣。惜哉!

余生自体弱多病,唯自童年即嗜好固有之技击国术,亦曾遍参南北诸师,醉心于少林、武当等内外功之学术。唯限于弱质,且秉赋疏懒,尤耽于寂静自恣。壮岁以后,心染世务,复厌倦于武林之不学无文也,故而尽弃所学,聊寄梦幻浮身以度劫浊。多歧亡羊,好学而无所成就,故杜口而不言技击国术者,已五十余年矣。今因张震海先生之促,重作冯妇,赘叙其所专著《少林寺与少林拳棒阐宗》,惭惶无似。先生乃民初大侠杜心五先生与胡半仙等之传人,擅长武艺而又为西洋运动学之名教授,蜚声国际,旅居美洲。况又勤于写作,潇洒成文,意之所至,兴之所发,随即远寄长函,旷论今古,殷勤咐嘱,敢不从命以应。至于本书所授拳棒架式,若能勤而习之,颖悟其中三昧,当可运用无方,强身御祸,自应无疑。谚云:“艺多不养家”。学者当三复斯言,即可得其圆中矣。是为之介。

〔一九八四年,台北〕

《中国文化泛言》